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简介
柏彦故地,巍巍学府。春秋代序,峥嵘航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我空军力量悬殊。战争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新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向制造过渡,国家“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1951年,国家决定将北洋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将云南大学航空工程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专修科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52年,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要求,设立北京航空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1951年11月18日,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四川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工业学院礼堂(原中法大学旧址)举行。1988年,北京航空学院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萌发于民族觉醒之时,诞生于国家奋发之际,成长于民族复兴之中。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航天报国,再到服务航空强国、航天强国建设,学校始终传承红色基因,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矢志不渝培养一流人才,打造国之重器,始终奋进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前列。98位两院院士和25万余名优秀建设者从这里走出,践行“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弘扬“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谱写出了一篇篇培育栋梁、为国铸剑、追求卓越的绚丽华章。
北航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市拥有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2023年建成启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杭州国际校园总占地约4000亩。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95年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现有78个本科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后,拥有36个一级学科(其中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交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突出特色、质量和贡献,明确“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学科建设方针,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学科带头人体系,推动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统筹推进,以科教协同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航空航天、信息、理科、文科、医工交叉五大学科群建设成效显著,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引领优势,高峰学科占博士点比例超30%,形成了空天信优势突出、理工文医深度交叉、新方向持续引领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国防科技主干学科稳居国内一流水平。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布“蓝天新时代人才行动计划”,系统谋划人才队伍发展蓝图。打造“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2.0版”,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突出“共建共有共享”的建设思路,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深化分类卓越的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分系列发展评价贯穿教师成长发展全过程、全周期,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6150人,其中专任教师3097人。专任教师中,80.9%具有高级职称,88.0%具有博士学位。入选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662人次,其中在校工作两院院士35人,领军人才276人次、青年人才351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完善“思想引领、榜样示范、底线约束”三位一体的教师思政工作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设立“立德树人奖”作为最高荣誉,连续6年评选表彰74位师德楷模。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现有在校生39666人,其中本科生16346人、研究生22198人、留学生1122人。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提出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打造“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人才培养“四强”模式,持续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学生工作相互浸润、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教学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6个。名师、名课、名教材和教学成果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8名、教学团队5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4门,获国家级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奖3项,12项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学校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强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改革,建设国家首批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施“未来空天领军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协和医学院共建“协和医班”,开设“国际卓越工程师试验班”。打造“基础教学、校内竞赛、国内平台、国际舞台”四位一体的学生科创体系,连续33年举办北航“冯如杯”竞赛,吸引了9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点亮学生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索能力。本科生“冯如三号”无人机团队两创世界纪录,学生大型综合项目“北航4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行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主星“北航亚太一号”先后成功发射。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8届捧得“优胜杯”,3次获最高荣誉“挑战杯”。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大部分省份招生生源高考成绩平均排名在前5‰,部分省份已进入全省排名前1‰,理工类生源整体质量稳居全国前9名。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突出“四个面向”,坚持“四大”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着力强化纵向创新链、横向交叉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副主任单位承建2个国家实验室,参与8个国家实验室建设。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建设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有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1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牵头承担“机载”“高分”等百余项重大任务,在无人机、增材制造、发动机叶片涂层、紧缩场、电磁兼容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啃下“硬骨头”,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十五”以来,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70余项,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科研成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发动机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坚持党管外事原则,坚持服务外交大局,坚持世界一流愿景,持续深化“UPS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全域全方位的全球北航工作格局。拓展和深化与国际著名高等学校、一流研究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与全球2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公司及国际组织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发起成立及加入了“欧洲顶尖工科大学联盟(T.I.M.E.)”“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国际宇航联合会”等13个国际大学联盟及学术组织。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历经18年发展,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典范”。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悉心指导和浙江省全力支持下,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共建中法航空学院,扎实推进中法航空研究院建设,积极探索高水平、精英式、本硕贯通的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范式。成立费尔北京研究院、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德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等41个高端国际教育科技合作平台。获批成立1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大力实施“远航计划”,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实习以及国际暑期学校、科技竞赛、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我校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
学校党建领航,内涵发展。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根本遵循,以实际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健全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全面优化校级常设议事协调组织,完善分级分类的决策机制。建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三大会议”“学习日”机制,推动中央精神直达一线。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布局新校史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建设“空天报国”主题雕塑、“天空之境”等文化地标,打造北航大讲堂、北航艺术节、“感动北航”人物评选等特色文化品牌,创作排演《罗阳》等“校园大师剧”,弘扬一流大学精神,孕育一流大学气质。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精心打造以官微“航小萱”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聚焦大事热点、聚焦基层一线,营造崇尚立德树人成效、崇尚学术成就的浓郁氛围,激发师生爱校荣校热情,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2016年,学校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首都文明校园”。2022年,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院系介绍
专业设置
城市简介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所在地,也是中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被全球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联合国报告指出,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二位。2017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230元,住户存款总额和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国第一。2017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183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北京在福布斯201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排第3位。
地理位置
北京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中心位于东经116°20′、北纬39°5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最高的山峰为京西门头沟区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最低的地面为通州区东南边界。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城市气候
北京的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北京太阳辐射量全年平均为112~136千卡/厘米。两个高值区分别分布在延庆盆地及密云县西北部至怀柔东部一带,年辐射量均在135千卡/厘米以上;低值区位于房山区的霞云岭附近,年辐射量为112千卡/厘米。北京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800小时之间。最大值在延庆县和古北口,为2800小时以上,最小值分布在霞云岭,日照为2063小时。夏季正当雨季,日照时数减少,月日照在230小时左右;秋季日照时数虽没有春季多,但比夏季要多,月日照230~245小时;冬季是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少季节,月日照不足200小时,一般在170~190小时。
400-990-7892
中犇教育是一家著名的互联网教育咨询中介机构,高考职业规划中心、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是中犇教育旗下的重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