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17:30

400-990-7892

中犇教育咨询为您提供专业的高考职业规划服务、出国留学中介服务

代表委员纵论“双一流”的现在与未来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作者:陈彬 温才妃 | 发布时间: 2022-03-11 | 1949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风景这边独好”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代表委员纵论“双一流”的现在与未来

 

作为当下高教界最为关心的话题,“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如何从“学科高原”到“尖端放电”,也关系到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学科建设往往强调“风景这边独好”,而多元化发展则希望“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我国高教发展的远景目标来看,“双一流”建设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又该注意哪些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应怎样更好地谋篇布局?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报》采访部分高教界代表委员,倾听他们的声音。

 

问题一:您认为近期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名单透露出了哪些信号?教育部提出将逐步淡化“双一流”身份色彩,对此您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高岭:

应淡化依附于“身份”的特殊利益

在本轮“双一流”名单公布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加之此前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及要“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由此人们开始关注所谓“淡化身份”的问题。

在我看来,“双一流”建设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对某一所学校现有学科水平的评估,其更多体现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大格局中应当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应该怎样凸显等重大战略问题。

如果从这一视角去看“淡化身份”问题,就会发现其背后所隐含的深意——通过“淡化身份”的方式,为一些高校的发展去除不必要的限制与束缚,也为其他一些暂时没有进入该行列的高校创造更加宽松的竞争环境。

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必要一定给某所高校冠以某种特定的身份、类别或“档次”,而是应该鼓励各高校更加自主地在不同学科领域,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探索,为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彻底“淡化身份”并不现实,毕竟不同高校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既不能忽视,也无法避免。

在我的理解中,所谓对于某些身份的“淡化”,归根结底是要淡化乃至消除依附于“身份”之上的某些特殊利益和资源,以及在取得“身份”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不符合科学规律和既有规则的方式、方法。

也就是说,如果高校是根据自身的实力与努力,“实打实”地取得某些“身份”,并通过这些“身份”获得正当利益的话,这是完全合理,并且也值得尊重的。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有一种担心——在“双一流”建设中,对某些“双一流”身份过于强化的现象进行适当修正当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防止某些高校以及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片面理解此项政策,甚至刻意消除各高校乃至学科间正常的区分与层次。如此,我们不但很难达到“给高校带来宽松竞争氛围”的目的,反而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上,“双一流”建设已经进行多年,中央实施这一工程的用意也已经非常明显。只要高校按照中央部署,有序地进行内涵式发展,加之中央层面的适当引导,所谓“身份”问题并不会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也没有必要对此进行过分的强调。

问题二:您认为在倡导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大趋势下,高校应如何构建更加合理的学科生态,做好“双一流”学科和非“双一流”学科间的平衡?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高水平大学应向“一流学科群”建设转变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的公布,大大强化了“一流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位置。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弱化‘双一流’身份”,但相信此轮过后,高校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会进一步提升。

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学科建设固然重要,但目前我们已经处于从传统的一流学科建设向一流学科群建设转变的阶段了。换言之,高水平大学可以将学科发展的重心,从单一的学科建设自主转移到学科群建设中来。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有一个大的背景,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某些重大科技领域已经开始从“跟跑”向“并跑”乃至局部“领跑”转变,而前者与后两者对于学科发展的要求截然不同。

在“跟跑”阶段,学科是可以进行相对细分的,因为这样才能在某个具体领域跟得紧,不容易掉队;而在后两个阶段,科研更加强调的是创新以及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几乎没有一个重大问题是单靠一两个独立学科就可以解决的,由此也就凸显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

从现实层面考虑,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把所有学科全部建成“高峰”,往往有几个顶尖学科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双一流”建设针对的也基本是此类学科。然而,露出“海平面”的学科永远是少数,更多学科则在海平面下,对其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托举作用。

基于此,也就产生了大学内部“双一流”学科与非“双一流”学科的平衡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学科生态”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仅关系到普通学科的发展,也会对“双一流”学科的峰值和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

在我看来,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将相关学科视为整体,以“学科群”的形式进行整体布局,由此形成多学科大雁编队式的局面。但需要指出,组成此类学科群的学科门类不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必须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自发形成的。换言之,此类学科群的中心并不是某一具体学科,而是要解决某个具体的大问题,这一点与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科组织模式不尽相同。

因此,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由“一流学科”向“一流学科群”转变的关键,就在于科研上改变此前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组织范式,更多地尝试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中心,进行科研活动的组织。这几年,教育部的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探索。

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有条件、有水平的高校更多自主权,允许它们根据自身实际,更加灵活地进行学科组织方式改革,从而使得学科组织架构更加合理。

问题三:面对“双一流”的滚动淘汰机制,“双非”高校可以从哪些方面破局、“逆袭”?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双非”高校破局可从四方面入手

面对“双一流”的滚动淘汰机制,“双非”高校的破局可以从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校城市联动、长期奋斗的决心、特色发展四个方面着手。

高校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双一流”建设依靠的就是高层次人才。“双非”高校实现突破的关键,在于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然而,“双非”高校以地方性院校居多,缺乏大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相对很少甚至没有。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拨款差距大,各省份对地方院校投入的力度也不一。因此,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现实困难。

对此,“双非”高校要立足跨越,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学科的战略理念,激发创新创造的发展活力;突出重点,着力提升人才教学科研的多重效应,擦亮人才质量和效益金招牌;盘活机制,通过“建制度、搭平台、强服务”,让人才有归属感,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双非”高校大多是地方性院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要想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突破,离不开地方政府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

地方政府的支持讲究效益和产出,高校要扎根地方、主动作为、加强合作,满足行业需要和产业需求,以高质量的服务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以高水平的成果促进校地共赢。要努力将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中,构建“行政支持、院校主动、师生自发、社会需要”的建设体系,营造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双非”高校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较多,发展的各类创新要素较为分散。因此,在争创“双一流”时,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长远的谋划,紧紧依托优势学科,面向产业需求,走一条“人无我有”“错位发展”的“双一流”创业之路。不过,这要经过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接续奋斗才有可能实现。